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
- 发布时间:2024-03-19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239
八部门印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
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日益活跃,但同时,一部分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专利转化运用存在一些难点堵点,需要着力加以解决,从而进一步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作为首要任务。为落实该部署,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从盘活存量和做优增量两方面发力,在与企业有效对接的基础上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
盘活存量 挖掘潜在市场价值
《工作方案》强调:力争2024年底前,实现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盘点全覆盖,2025年底前,加速转化一批高价值专利,加快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和运用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和实施率明显提高,努力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价值专利对创新主体利用市场机制展开产业化活动意义重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的手段是盘点,目的是盘活,能够通过多角度多环节的专业工作,对高校院所的现存专利价值予以详细确认,以便优化配置专利产业化资源,在明确、合理的时间周期内,激活专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支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刘海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工作方案》要求,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下称综合服务平台)根据高校和科研机构现行有效的存量专利构建存量专利基础库。该平台将提供数据汇集、分类整理、分析匹配、跟踪反馈等服务支撑,向各方推送共享相关数据。
同时,方案强调了由供需两端分别对存量专利的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价,即首先由供给端的高校院所对自有存量专利进行“自评”,再由需求端相关领域的企业从市场的角度进行“他评”,强化市场导向,以提高存量专利产业化前景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王燕认为,盘活存量,评估是基础。高校应对存量专利进行全面梳理和盘点,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估机制;盘点时,高校应按照《工作方案》,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产业化前景等因素,充分发挥发明人、校内管理部门、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优先盘点重点产业、优势学科的发明专利。
就企业对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的“他评”,刘海波表示,企业是专利产业化的主力军,上规模、可重复的生产经营活动离开企业无从谈起,因此,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筛选出的可转化专利,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就其产业化前景的评估和反馈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良性闭环互动,并以此机会和模式把我国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推向新阶段。
做优增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是动态形成的,新申请、新授权专利的不断涌现,又将转化为新的存量专利。必须从源头上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做优专利增量,才能从根本上盘活存量专利,做到新增一批、转化一批,避免“前清后欠”。
《工作方案》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在综合服务平台上及时关注并接收企业对可转化专利的评价反馈信息,一方面,根据企业评价反馈的技术改进需求,配合企业共同开展专利技术的验证、中试等工作,对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优化改进,提升专利产业化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围绕企业反馈的产学研合作需求,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原创技术等重点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与企业联合攻关,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产出和布局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价值专利。
“坚持产出高价值专利是做优增量、强化专利产业化的‘源头活水’。高校和科研机构既要面向企业需求推出高价值专利,实现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战术目标;也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高价值专利,实现承载国家需要的战略目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李先锋举例,该所通过与企业围绕产业需求开展联合研发,推进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共同参与重大项目攻关,注重相关领域高价值专利导航与布局,推动了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同时《工作方案》要求,在政策方面,突出专利质量和产业化导向,出台有利于转化的政策制度,清理不利于转化的政策制度,将专利转化效益纳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评价、机构评估、项目评审、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评价指标。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会进一步强化‘不转化就是最大浪费’的专利价值观,有力引导高校院所的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快速调整研发和知识产权工作定位,瞄准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部署有竞争力的专利组合,切实打通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和专利链,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发展筑牢知识产权阵地。”刘海波说。(记者 吴珂)